诸葛亮北伐明明知道缺少粮食 诸葛亮为什么强行

民俗节日 2025-05-21 16:05www.nygn.cn民俗节日

蜀汉的粮荒与诸葛亮的经济战略

对于不了解蜀汉粮食状况的读者,下面我们将为您揭示这一历史背景。蜀汉,虽然在拿下汉中后实力一度鼎盛,但与吴国的对比中仍显劣势。之后的败走麦城,荆州失守,以及刘备伐吴的失败,这一系列事件让蜀国承受了沉重的打击。

蜀国的农业基础相较于魏、吴两国显得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北伐总是受到军粮的限制。那么,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何还要坚持出征呢?

回溯历史,我们发现蜀汉的实力在三国中一直被认为是相对较弱的,这与其短暂的建国历史和较浅的根基有关。在人口和粮食决定国力的时代,蜀汉缺乏的正是这两大要素。

早在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韩浩的建议,在北方实行屯田,为后续的征战奠定了农业基础。而东吴也在全境设立了屯田都尉,保障了吴军的粮草供应。

刘备的蜀汉却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在占据荆州五郡后,虽然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但忙于对外战争,无暇实施屯田。夺益州、汉中之战以及吴蜀之战,刘备多采用“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策略,虽然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汉中之战后,虽然取胜的刘备得到了一座空城,而夷陵之战更是让蜀汉损失惨重。诸葛亮接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局面。尽管成都平原沃野千里,适宜发展屯田,但蜀汉的屯田起步却非常晚。直到诸葛亮北伐末期,才在五丈原开始屯田。

那么,蜀汉是否因为成都平原的粮食产量足够而能支撑10万大军脱产作战呢?答案并非如此。蜀汉的人口数量在三国中是最少的。以蜀汉灭亡前夕的数据为例,在籍人口仅94万,而带甲将士和官吏却多达14万。尽管存在未纳入册籍的隐匿人口,但在籍人口仍是蜀汉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这意味着蜀汉农业的供养比例高达5:1。

诸葛亮在支撑北伐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农业根基的薄弱,蜀汉还通过贸易手段获取资源。考古发现显示,蜀汉钱币大量流入东吴,而东吴则从蜀汉大量购买蜀锦和马匹。这一贸易往来背后反映的是蜀汉输出高附加值产品以换取所需物资的策略。

考古发现中并未在蜀地发现吴国钱币,这引发了一个悖论。如果蜀汉大量输出产品而没有进口物资的话,是不可能输出货币的。那么蜀汉进口的是什么呢?唯一的可能就是其最缺的战略物资——粮食。这是因为蜀地铜铁盐均可自足。这一经济战略背后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高附加值的蜀锦可以快速换取回报以支持军事行动。这也解释了诸葛亮为何重视农业的同时又大量投入人口于织造业的原因。

诸葛亮的北伐行动背后的经济战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在面对农业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下,他巧妙地利用贸易手段获取了必要的资源支持军事行动的需要同时也为蜀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从而展现了其高超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