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

民俗节日 2025-05-04 17:15www.nygn.cn民俗节日

近年来,网络烂梗的泛滥对青少年的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低龄儿童竟然将“老六”“蓝色妖姬”等成人化、低俗色彩的词汇融入日常表达,甚至模仿短视频中“恐龙灭绝因不点赞”的扭曲逻辑。这种现象不仅消解了语言文化的严肃性,更通过软暴力等不良内容,干扰了未成年人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对此,我们深感担忧并需要深入分析其危害及治理路径。

核心危害在于认知偏差与价值观冲击。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频繁接触恶搞、侮辱性质的网络烂梗,容易形成对社会规则的误解。例如一些涉嫌贬损他人的梗如“报giao”“贝儿这个”,有可能诱发校园欺凌等不良行为。部分家长或MCN机构为追求流量,刻意打造“网红儿童”,通过争议性内容的摆拍,不仅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隐私泄露,更可能引导他们走向违法行为的道路。

网络烂梗导致的语言体系异化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因网络烂梗产生的群体性哄笑,正常的教学秩序被解构。这种语言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治理。监管层面需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严查借“网红儿童”牟利的行为,同时网信部门要加强算法审核,阻断低俗内容的传播。平台也需要承担起责任,优化青少年模式的过滤机制,对涉及低俗、擦边的内容进行动态封禁。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家长需要警惕将儿童工具化,避免过度曝光子女的日常生活,可以通过亲子共读、户外活动等健康方式替代短视频沉迷。学校可以开展“网络素养课”,培养青少年对烂梗的辨别力,媒体也应推广优质文化内容,挤压低俗空间。

目前,治理已初见成效,部分争议账号已被限制互动功能。但我们需要保持警惕,防止部分平台将烂梗包装为“亚文化”进行商业变现。只有家庭、学校、平台和社会各界共同构建一个清朗的网络生态,才能有效守护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这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但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们必须齐心协力,不懈努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nygn.cn 趣怪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